一展風采!看普陀“小小講解員”成果匯報啦
(相關資料圖)
來自培佳雙語學校的蔣亦歆同學用專業的講解和標準手勢向前來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的觀眾們介紹道:
元代水閘的遺址是在2001年5月建造志丹苑商品房打樁時偶然發現的。經過不斷考古勘探、文獻查證和全國專家論證,確認了這是一處與吳淞江有關的元代水閘遺址。
今年,甘泉路街道充分借助高校資源共同打造青少年創新實驗室項目。“小小講解員走進博物館,講好水閘故事”暑期培訓項目就是創新實驗室的其中一部分。7月-8月,來自轄區學校的24位學員化身蘇河文化的傳承小使者,通過“聽、觀、學、講”的4節文化素養提升課程,并在專業講解老師帶領下,進行發聲技巧、講解技巧、演講禮儀等基本功的演示與訓練。7月底,8名優秀小小講解員評選而出,并于8月最終面向觀眾進行講解。
此次成果展示是由甘泉路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街道團工委、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精心策劃開展而成。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作為甘泉路街道的地標建筑,是2023年“行走甘泉”系列活動的打卡點之一,街道會不定期組織市民參觀打卡,邀請小小講解員們一展風采,讓大家更加了解這座約700年前的元代水利工程。
活動現場,小小講解員們分別負責不同的參觀區域,通過引導和解讀,幫助觀眾深入了解元代水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蘇州河前世今生的歷史變遷。講解結束后,根據現場的評分,最終評選出優秀講解員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5名。
歷史的接力棒已經傳到新一代青年人的手中,青少年群體積極融入社區,參與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小小講解員正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不僅展示了新一代志愿者的風采和擔當,也帶動了更多的小朋友參與進來,讓轄區青少年在活動中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