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把大伯的老婆怎么稱呼_大伯的老婆怎么稱呼
1、叫伯母,這樣稱呼!呵呵,我復制來的,你可以參考參考。
2、親屬稱謂古代將凡血緣相近的同姓本族和異性外族都稱作親屬。
【資料圖】
3、具體稱謂如下:祖 (王父、祖父)父之父。
4、祖母、王母、父之母。
5、(曾祖父、母)祖之父、母。
6、(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
7、(上五世即從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孫子之子。
8、曾孫 孫之子。
9、玄孫 曾孫之子。
10、來孫 玄孫之子。
11、(下五世指從本位起,下主立孫)世父(伯父)父之兄。
12、叔父 父之弟。
13、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14、叔母(嬸) 叔父之妻。
15、姑(姑母) 父之姊妹。
16、姑父 姑之夫。
17、從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18、從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19、從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從兄弟。
20、從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從祖父之妻。
21、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22、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23、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24、族父族祖父之子。
25、族兄弟族父之子。
26、嫂兄之妻。
27、弟婦弟之婦。
28、從子(侄)兄弟之子。
29、從女(侄女)兄弟之女。
30、從孫兄弟之孫。
31、甥(外甥)姊妹之子。
32、私姊妹之夫。
33、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34、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35、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36、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37、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38、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39、舅(舅父)母之兄弟。
40、舅母(妗子)舅之妻。
41、從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42、姨父姨母之夫。
43、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44、從母兄弟、從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45、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父。
46、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47、姨(姨子)妻之姊妹。
48、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49、舅(嫜、公)夫之父。
50、姑(婆)夫之母。
51、姑嫜、舅姑 即夫之父母(俗稱公婆)。
52、伯叔(大伯、大叔子) 夫之兄弟。
53、小姑子夫之妹。
54、娣婦夫之弟婦。
55、姒姆夫之嫂。
56、娣姒、妯娌古之弟婦與嫂的簡稱。
57、婭、連襟(襟兄、襟弟)、兩喬兩婿互稱。
58、古今親屬稱謂雜談如何稱呼自己的親屬,在稱呼自家的親屬時,我們常會聽到或見到“家、舍、亡、先、犬、小”這幾個字。
59、家 是用來稱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長的活著的親人,含有謙恭平常之意。
60、如稱己父為家父、家嚴,稱母為家母、家慈,稱丈人為家岳,祖父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61、舍 是用來謙稱比自己卑幼的親屬,如舍弟、舍妹、舍侄、舍親,但不說舍兒、舍女。
62、先 含有懷念、哀痛之情,是對已死長者的尊稱,如對已離世的父親稱先父、先人、先嚴、先考,對母尊稱先母、先妣、先慈,對祖父稱先祖,等等。
63、亡 用于對已死卑幼者的稱呼,如亡妹、亡兒。
64、對已故的丈夫、妻子、摯友,也可稱亡夫、亡妻、亡友。
65、犬 舊時謙稱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66、小 對人常用來稱己一方的謙詞,如自稱自己兒女為小兒、小女等。
67、六親六親即六種親屬。
68、對六親的說法,歷來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一說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婭。
69、二說指父子、兄弟、夫婦。
70、三說指父母、兄弟、妻子。
71、四說指父母、兄弟、以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
72、五說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現代比較通行的說法,現代漢語中六親也泛指親屬。
73、古代兄弟排行稱謂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
74、父之兄稱“伯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后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75、古今妻子稱謂 我們現在稱男人的配偶為妻子。
76、而從古至今,對妻子的稱呼竟有近四十種之多。
77、小***細*** 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后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78、皇后 皇帝的妻子。
79、梓童 皇帝對皇后的稱呼。
80、夫人 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現在多用于外交場合。
81、荊妻 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又謙稱荊人、荊室、荊婦、拙荊、山荊。
82、賤荊,有表示貧寒之意。
83、娘子 古人對自己妻子的通稱。
84、糟糠 形容貧窮時共患難的妻子。
85、內人 過去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
86、書面語也稱內人、內助。
87、尊稱別人妻稱賢內助。
88、內掌柜的 舊時稱生意人的妻子為“內掌柜”,也有稱“內當家”的。
89、太太 舊社會一般稱官吏的妻子,或有權有勢的富人對人稱自己的妻子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來了”。
90、妻子 指的是妻子和兒女。
91、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單稱妻,有的人為了表示親愛,在書信中常稱賢妻、愛妻。
92、老伴兒 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93、娘兒們、婆娘、婆姨 有些地方稱妻子為娘兒們,或婆娘,或婆姨。
94、堂客 江南一些地方俗稱妻子為堂客。
95、媳婦兒 在河南農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婦兒。
96、老婆 北方城鄉(xiāng)的俗稱,多用于口頭語言。
97、老愛 因稱老婆太俗,稱愛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辦法叫老愛。
98、繼室續(xù)弦 妻死后又另娶的。
99、家里 屋里人、做飯的,都是方言對妻子的稱謂。
100、女人 一些農村稱妻子為女人,或孩子他娘。
101、愛人 男女互稱。
102、右客 湖北鄂西山區(qū)對妻子的一種稱呼。
103、伙計、搭檔 現代都市對妻子的俗稱。
104、另外,舊時對妾的稱呼有“側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婦***”等。
105、古今對丈夫的稱謂我們對女子的配偶稱作丈夫。
106、此外對丈夫的稱謂還有丈人、***、外子、官人、老公、愛人、當家的、前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老伴、老頭子、那口子、男人、老愛、那位老板等。
107、古今對父母的稱謂 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108、古今對夫妻的稱謂 夫妻在古今稱謂有結發(fā)、鴛鴦、伉儷、配偶、伴侶、連理、秦晉、百年之好等。
109、“鴛鴦”原指兄弟,我國古代曾把鴛鴦比作兄弟。
110、鴛鴦本為同命鳥,雙棲雙宿,所以古人用它來比喻兄弟和睦友好。
111、后用鴛鴦來比夫婦,始于唐人盧照鄰。
112、我國古代,年少之時結為夫妻,稱為結發(fā)。
113、后因以“結發(fā)”為結婚,指原配夫婦。
114、“丈夫”小考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
115、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冠禮,稱為丈夫,這是一種古時禮儀。
116、另外,古代把身長八尺的魁梧男子稱作丈夫。
117、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丈夫”的詞義擴大了,不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還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嬰。
118、“娘子”小談娘子是丈夫對妻子的一種愛稱,在元代以前,稱妻子為“娘子”是不對的。
119、宋代之前,“娘子”專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120、到了唐代,唐玄宗寵愛楊貴妃,楊貴妃在后宮中的地位無與倫比,宮中號稱為”娘子”。
121、這里的娘子,顯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為是對妻子的稱呼。
122、到了元代,社會上已普遍稱呼已婚婦女為“娘子”。
123、到了明代,一般習慣稱少婦為“娘子”,而且?guī)в袐蓯鄣奈兜馈?/p>
124、隨著稱妻為“娘子”的流行,一般婦女也就稱為某娘了,如稱接生婆為“老娘”,稱巫婆為“師娘”,稱妓%¥#^%%女為“花娘”,稱男女關系不清的女人為“夫娘”,以及鄙稱婦女為“婆娘”等等,通稱她們?yōu)椤澳飩儭薄?/p>
125、丈人“丈人”現在通常指稱岳父。
126、但在古代“丈人”就不僅指岳父了。
127、“丈人”主要有四種說法:其一,“丈人”是對老者和前輩的尊稱;其二,“丈人”指家長或主人;其三,“丈人”是女子對丈夫的稱呼;其四,“丈人”代表岳父。
128、“連襟”趣話 在我國民間,通稱姐妹們的丈夫為“連襟”,“連襟”的來歷與我國著名的詩人杜甫、洪邁有關。
129、較早在筆下出現這個詞語的是杜甫。
130、他晚年寓居川東,結識了當地一位姓李的老頭子,敘論起來,兩家還是拐彎抹角的親戚。
131、兩人很合得來,三天兩頭書信往來或一起聊天喝酒,后來杜甫要出峽東下湖湘,寫了首《送李十五丈別》的詩,回憶敘述結交經過,有一句是“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
132、這只是形容彼此關系密切,它還沒有后來的那種關系。
133、北宋末年,洪邁有個堂兄是石泉州的幕賓,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jié)度使,寫薦書推薦去京城供職,洪邁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邁替寫了一份謝啟,里面便有“襟袂相連”一句。
134、可見宋朝時,“連襟”這個稱謂就已通行,并具有與現在相同的內容了。
135、岳父、岳母稱呼的由來古代帝王常臨名山絕頂,設壇祭天地山川,晉封公侯百官,史稱“封禪”。
136、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禪”泰山,中書令張項做“封禪使”。
137、張把女婿鄭鎰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
138、后來玄宗問起鄭鎰的升遷事,鄭鎰支支吾吾,無言以對。
139、在旁邊的黃幡綽譏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
140、”玄宗才知張項徇私,很不高興,不久把鄭鎰降回原九品。
141、后來,人們知道此事,就把妻父稱“泰山”。
142、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稱為“岳父”,同時,又把妻母稱為“岳母”。
143、“東床”的緣來東床指女婿。
144、東晉時郗鑒讓門人到王導家去物色女婿。
145、門人回來說:“王家少年都不錯,但聽得消息時,一個個都裝出矜持的樣子,只有一個年輕人,袒腹東床,只顧吃東西,好像沒聽到我們說話一樣。
146、”郗鑒一聽忙說:“這個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這個年輕人就是后來的D書法家王羲之。
147、以后,人們就稱女婿為“東床”。
148、古代年齡稱謂據查,“米壽”一詞是指人“八十八歲”,用的是“拆字法”。
149、細心的讀者一定可以發(fā)現,“米”字拆開,不正是“八十八”嗎?中國古代對人的年齡有很多稱謂,“米壽”是其中之一,但并不常見,還有很多更為常見的稱謂,在此向有興趣的讀者做一個大致的介紹,以供參考。
150、襁褓,原意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借指不滿周歲的嬰兒;指幼年時期(大致二到七歲)的稱謂則有:孩提、總角、垂髫、黃口等等。
151、孩提為“兒童、幼兒”的意思;“總角”表示“小孩子把頭發(fā)扎成髻”,所以也用來指“幼年”;“垂髫”和“總角”的意思相仿;“黃口”的原意指“雛鳥的嘴”,借指“小孩子”,我們常用“黃口小兒”形容一個人的年幼無知。
152、男子成年要“加冠”,女子成年要“戴上簪子”,所以“及冠”就指男子二十歲,“及笄”就指女子十五歲。
153、另外,由于二十歲的男子還沒有達到壯年,所以又用“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左右”。
154、孔老夫子在敘述自己生平時說了一句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 矩。
155、”這句話實在是太有名了,所以就有了“志學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耳順之年”等一系列稱謂。
156、同樣,“詩圣”杜甫的一句“人生七十古來稀”又把“古稀”和“七十歲”聯系到了一起。
157、以前的吹毛求疵還談到過“花甲”指“六十歲”,而超過七十的年齡,還有一些專用的稱謂,如鄭先生提到的“米壽”指“八十八歲”,“耄耋”指“八九十歲”,“期頤”則指“一百歲”,“壽登期頤”就是對老人長壽的美好祝愿。
158、總角:指童年。
159、語出《詩經》,如《詩·衛(wèi)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
160、以后稱童年為“總角”。
161、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162、”垂髫:指童年。
163、古時童子未冠,頭發(fā)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164、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fā)。
165、”束發(fā):指青少年。
166、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167、《大戴禮記·保傅》:“束發(fā)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
168、”及笄:指女子15歲。
169、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70、“笄”,謂結發(fā)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171、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172、語出《后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于國”。
173、以后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
174、《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175、”弱冠:指男子20歲。
176、二、古代君主的稱謂、探源古代君主的稱謂。
177、夏、商、周代,天子的正號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稱天子;在秦漢至清代,天子則稱皇帝。
178、所謂“天子”,意指君主君臨天下,猶天之子,如《禮記.曲禮下》:“君天下曰天子”;《尚書.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
179、”總之是為君主專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說。
180、古代的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稱“孤”、“寡人”、“不谷”。
181、“孤”,謂自己不能得眾;“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可以養(yǎng)人,為善物,不谷即不善。
182、這些都是君主的謙稱。
183、《老子》說:“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為孤、寡、不谷。
184、”顯然在“自謙”的背后,隱藏著籠絡人心,以求鞏固一己統治的目的。
185、“朕”,在古代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稱代詞,相當“我”。
186、如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首句中云:“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187、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遂成帝王自稱的專用詞,別人是不準再用的。
188、“天子”,“天子”即“天之驕子”,他擁有的權利是上天所賦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189、“萬歲”,約始約戰(zhàn)國,盛行于秦漢。
190、“萬歲”一詞本是人們于喜慶時的歡呼語。
191、如《戰(zhàn)國策.齊策》記馮諼替孟嘗君燒掉債券,“民皆呼萬歲”。
192、秦漢以后,臣子朝見國君,拜恩慶賀,以呼“萬歲”為常,遂成為帝王之代稱。
193、“陛下”本指侍衛(wèi)在宮殿臺階下的國君近臣或侍衛(wèi)人員。
194、群臣與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瀆圣顏,故呼其身旁侍衛(wèi)之人以傳達。
195、“陛下”遂成為對國君的尊稱。
196、至今人們仍用這些詞匯來尊稱外國國家首腦,但只限于外交場合了。
197、古代對帝王稱“君主”,又簡稱“君”。
198、君字古體從“群”字,意即“群下之所歸心也”(《白虎通》.號篇)。
199、君字的本意,說明了國君是從原始的部落群體發(fā)展而來的,隨著私有制和國家的產生,原來部落首領逐漸成為以階級壓迫為基礎的國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如《尚書.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
200、”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漢書.丙吉傳》更稱“君為元首”,《說文》釋君曰:“君,尊也,從尹發(fā)號故從口。
201、”“君”字意義的這種變化,反映了“君”從作為“群下之所歸心”的部落首領,轉變?yōu)閲易罡呓y治者的歷史過程。
202、與君主有關的用語;君主即位叫“踐阼”、“踐祚”、“登極”、“登庸”、“御極”。
203、皇帝發(fā)出的指示,“命為制,令為詔”,后也稱“旨”或“圣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
204、皇帝的文告稱“皇榜”。
205、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書稱“朱批”、“朱諭”、“上諭”。
206、臣下諂頌皇帝的詔令為“絲綸”、“綸音”。
207、皇帝的容貌稱“龍顏”、戴的帽子稱“冕”,穿的衣服稱“龍袞”,亦稱“龍裷”、“龍袍”。
208、皇帝乘的車稱“輦”,外出稱“行幸”。
209、皇帝所作所為與所用之物稱“御x”.皇帝直接參與或授意的行為稱“欽”,所用之印稱“璽”。
210、侍奉皇帝稱“尚”,如“尚衣”、“尚食”、“尚書”。
211、皇帝死了稱“駕崩”,墳墓稱“陵”。
212、三、我國古代貴婦人的稱謂在古代,我國的婦人也有著三六九等之分。
213、就貴婦人而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
214、到漢代,列侯的妻子稱“夫人”,列侯死,子復為列侯,稱“太夫人”。
215、漢代皇帝的妾也稱“夫人”。
216、唐代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國公的母或妻及妃為“國夫人”;三品以上官員的母或妻為“郡夫人”。
217、宋一品、二品官員之妻皆封“夫人”。
218、清代則封宗室貝勒至輔國將軍之妻為“夫人”。
219、在古代,“夫人”有時也是對婦女的一種敬稱。
220、現在,“夫人”一詞已常被用來作為朋友間問候的客套詞。
221、淑人——宋徽宗時定制。
222、文官正、從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
223、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國將軍之妻為淑人。
224、碩人——婦人封贈之號。
225、宋政和初年定命婦等級,大夫以上封碩人。
226、令人——宋制,內命婦有奉恩令人等封號,為正六品。
227、外命婦之號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
228、恭人——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為六品。
229、明清為四品官之妻的封號。
230、清又以奉恩將軍之妻為恭人。
231、宜人——宋代正和年間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議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階相當者同。
232、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
233、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
234、明清則為六品官之妻的封號。
235、孺人——據《禮記。
236、曲禮下》記載:“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
237、宋代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號,則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號。
238、舊時也通用為奴人的尊稱。
239、上述貴婦人的稱謂,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婦的等級由下而上的排列是: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碩人、淑人、夫人。
240、四、中華女性稱謂自古至今,中國女性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贏得了廣泛的尊敬和愛戴。
241、由此,在古籍詩文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對她們的尊稱、敬稱,美稱和雅稱。
242、“女士”,源于《詩經》“厘爾女士”,孔穎達疏“女士,謂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為和才華,即對有知識、有修養(yǎng)女子的尊稱。
243、“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記載:“看她是個女流,倒有許多豪杰的光景。
244、”這是對舊時女人的泛稱。
245、“女郎”,古樂府《木蘭辭》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之句。
246、寓有“女中之郎”的壯志之意,也是對年輕女子的代稱。
247、“巾幗”,源自《晉書》,是古代婦女頭上的裝飾物,借以代表女性。
248、當時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馬懿挑戰(zhàn),對方不應戰(zhàn),諸葛亮便把婦女的頭飾遺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個女人。
249、后來,人們常把婦女中的英雄豪杰稱之為“巾幗英雄”。
250、“女史”,指古代有學問并當過掌管宮廷王后禮儀、典籍、文件工作官員的女子。
251、“裙衩”是古代婦女的衣著裝飾,泛稱女性。
252、多在小說、戲劇中出現此詞。
253、《紅樓夢》第1回:“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衩。
254、”“淑女”,指溫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學作品中常見此稱謂。
255、《詩經·周南·關睢》:“關關睢鳩,在河之州。
256、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57、”“妙齡少女”,指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
258、“絕代佳人”,指當世無雙的美人。
259、“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故對年輕美麗的女子總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麗人”、“玉女”、“嬌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稱。
260、“掃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261、“不櫛進士”,指才華橫溢的女子。
262、“冶葉倡條”,指輕狂嬌艷的女子。
263、“軟玉溫香”,指溫柔年輕的女子。
264、“道旁苦李”,指被人拋棄的女子。
265、“小家碧玉”,指小戶人家的美貌女子。
266、古樂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之句。
267、美麗而堅貞的婦女被稱為“羅敷”。
268、貌丑而有德行的婦女被稱為“無鹽”。
269、尊稱別人的女兒為“千金”、“令媛”、“女公子”。
270、稱別人的妻子為“太太”、“夫人”,此外還有“會閫”、“室人”、“令間”之稱。
271、稱自己的妻子為“賤內”、“內子”、“內助”、“中饋”、“糟糠之妻”等等。
272、在女子稱謂中,“母親”是最偉大而高尚的。
273、清《冷廬雜識》中載:《爾雅》對母親稱“妣”,《詩經》稱“母氏”,《北齊書》稱嫡母為“家家”,《漢書》列侯子稱母為“太夫人”。
274、其他記載還有:帝王之母稱“太后”,官員之母稱“太君”,一般人之母稱“媽媽”。
275、五、我國古代教師的稱謂由于學校名稱的繁雜,受教育的對象不同,在我國古代的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對教師的稱謂不盡相同。
276、夫子 《始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起先孔子的門徒尊稱孔子為夫子,后來夫子成為對教師的尊稱。
277、師 泛指老師、教師。
278、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279、”師傅 老師的通稱。
280、《谷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
281、”師保 古時擔任教導貴族子弟的官,有師有保,統稱“師保”。
282、《禮記·文王世子:“師也者,教之以事,而諭諳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歸諸道者也。
283、”先生 老師 《禮記·曲禮上》:“從于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
284、”鄭玄注:“先生,老人教學者。
285、”韓愈《進學解》:“國于先生晨入大學。
286、”宗師 掌管宗室子弟訓導的官員。
287、《漢書·平帝記》:“其為宗室自太上皇以來族親,各以世氏、郡國置宗師以糾之,致教訓焉。
288、”老師 教授學生的人。
289、金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幾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290、”明清兩代生員和舉子對主試的座主和學官稱“老師”。
291、教習 學官名。
292、明代選進士入翰林學習,稱庶吉士,命學士一人任教,稱為教習。
293、清末興辦學堂,其教師也沿襲教習。
294、教諭 宋代在京師設立的小學和武學中的教官。
295、元明清縣學皆置教論,掌文廟祭把,教育所屬生員。
296、教授 宋代除宗學、律學、醫(yī)學、武學等置教授傳授學業(yè)外,各路的州、縣學均置教授,掌學校課試等事。
297、元代諸路散府及上中州學校和明清的府學亦置教授。
298、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自以不習吏事,就教職,選授江南府教授。
299、”助教 國子監(jiān)教師,西晉咸寧二年(公元276年)立國子學,始設助教,協調國于博士傳授儒家經學。
300、學博 唐代府郡置經學博士一人,以五經教授學生,后泛稱教官為“學博”。
301、清代它又成為州縣學官的別稱。
302、學正 宋元明清國子監(jiān)所屬學官,協助博士教學,并負訓導之責。
303、元代路、州、縣及書院也設學正,明清州學設學正,負責教育所屬生員。
304、學錄 宋元明清時國子監(jiān)所屬學官。
305、掌執(zhí)行學規(guī),協助博士教學、元代路學設學錄,協助教授教育所屬生員。
306、學官 又稱“教官”。
307、指中國舊時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
308、監(jiān)學 清代中等學堂以上設監(jiān)學;掌稽察學生出入。
309、考察學生功課勤惰等事。
310、司業(yè) 隋以后國子監(jiān)設司業(yè)協助祭酒掌儒學訓導之政。
311、歷代沿置,為學官,至清末廢。
312、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司業(yè)博士為之師。
313、”祭酒 漢平帝時始置六經祭酒。
314、后置博士祭酒,為博士之首,屬大學中教言(主管官)。
315、隋唐以后稱國于監(jiān)祭酒,至清末廢。
316、學政 宋代太學的教官。
317、《宋史·汪解傳》:“熙寧大學成,分錄學政。
318、”講郎 講授經書的官員。
319、《后漢書·儒林傳》:“又識高才生受《古文尚書》、《毛詩》、《谷梁》、《左氏春秋》,雖不立學官,然皆擢高第為講郎。
320、”太保 指太子太保,為輔導太子的官,也稱太師太傅【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稱謂。
321、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322、 (2)職業(yè)的稱謂。
323、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yè)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yè)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yè)身份。
324、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yè)。
325、《師說》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干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yè)。
326、《柳敬亭傳》中的“優(yōu)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
327、“優(yōu)”,亦稱優(yōu)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謔為職業(yè)的藝人,后亦稱戲曲演員。
328、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
329、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330、 (4)年齡的稱謂。
331、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332、 孩提是指二三歲之間,還在襁褓里的幼兒。
333、也寫成“孩抱”。
334、《孟子·盡心上》中有“孩提之童”。
335、 垂髫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fā))。
336、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有“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337、 黃口是指十歲以下。
338、《淮南子·汜論訓》中有“古之伐國,不殺黃口”。
339、 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340、陶淵明《榮木詩亭》“總角聞道,百首無戍”。
341、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342、杜甫《贈別》詩中有“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343、 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
344、《大戴禮記》中有“束發(fā)而就大學”。
345、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古代女子到了十五歲后,就把頭發(fā)盤起來,并用簪子夾住,表示已經成年。
346、《禮記》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347、 弱冠是。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