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消息!益生菌變身生物醫藥“新勢力”:資本熱捧 本土研發型企業初嶄鋒芒
在近日舉行的MIHC2023迪輔樂微生態、免疫與健康學術會議上,除了匯聚眾多醫生與營養師,還出現多家創投機構投資人的身影。
這些創投機構投資人此行的目的,是關注益生菌產業蓬勃發展背后還有多大的產業升級空間。
(資料圖片)
所謂益生菌,主要是指繁殖在人體內的、對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大量科研發現,益生菌能有效合成消化酶,能與人體合成的消化酶一起參與腸道營養物質的消化,起到促進營養吸收、保持腸道健康、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
一位與會創投機構投資總監告訴記者,隨著越來越多科研證明益生菌還能對某些皮膚炎癥、腸道疾病診療起到推動作用,目前益生菌產業正呈現三大發展方向,分別是生物醫藥、藥物補充劑與膳食營養品。
“目前,益生菌在膳食營養品領域已得到推廣,我們更關注益生菌在生物醫藥與藥物補充劑的廣闊應用前景。”他告訴記者。
興華鼎立生物醫藥投資總監楊振寰表示,微生物活體藥應用廣泛且市場廣闊,人體微生物各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不斷被揭示,創新成果已不斷涌現。目前他們堅定看好這個賽道的發展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國內益生菌賽道完成多筆股權融資,其中包括近日香港初創企業生物醫學科技控股有限公司(BioMed)完成由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 (AEF)、戈壁大灣區(Gobi Partners GBA)與全球藥業有限公司(TIMC)領投的種子期融資。
與此同時,歐美大型企業杜邦、科漢森也在積極收購具有高成長潛力的益生菌初創企業。
迪輔樂生物(上海)有限公司高級科研總監庾慶華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指出,近年大量資本都在涌入益生菌產業,但越是資本狂熱追捧時,企業越要保持初心,做好技術研發準備。
益生菌的“生物醫藥”潛力
盡管眾多創投機構看好益生菌作為生物醫藥產業的應用前景,但目前不少國家仍將益生菌界定為“食品”,令益生菌“躋身”生物醫藥范疇面臨一定難度;與此同時,益生菌研發復雜度不亞于其他生物醫藥,從菌株分離、培養、功能鑒定、篩選、到技術產品化商業化,都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在這種情況下,益生菌研發企業更要先做好技術儲備。一旦相關政策放寬,具備自主微生物基因分析能力與菌株分離、培養、鑒定、篩選能力的企業才能迅速脫穎而出。”庾慶華強調說。
盡管益生菌有助于提升諸多疾病的診療效果,但目前益生菌“納入”生物醫藥范疇的另一大瓶頸,是其療效的評估標準尚未明確。
具體而言,無論是小分子、大分子還是靶向西藥,都是將其相對清晰的分子靶點作為判斷療效的一大依據,但益生菌是活性微生物,若參考傳統西藥療效評估標準未必合適。
“所幸的是,目前有些益生菌已通過臨床一期、二期與三期測試,證明對人體某些疾病診療與增強免疫力是有幫助的。”庾慶華補充指出。
上述創投機構投資總監也告訴記者,盡管益生菌被納入生物醫藥范疇面臨政策、評估標準相對缺乏等方面的挑戰,卻不影響眾多創投資本對這個賽道的投資熱情。因為眾多創投機構更關注國產益生菌研發能否打破西方國家在益生菌研發知識產權方面的“壟斷”。
數據顯示,目前杜邦與丹麥科漢森占據中國大部分益生菌原料市場,這些歐美益生菌大型企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市場份額,離不開他們的一系列產業并購,比如杜邦曾斥巨資控股收購丹麥益生菌研發企業丹尼斯克。
為了持續鞏固較高的市場份額與深度挖掘益生菌作為生物醫藥的“潛力”,這些大型企業仍在不斷收購具有高成長潛力的益生菌初創企業。2020年6月,科漢森斥資億美元收購益生菌公司Microbiome Labs;同年11月,營養品及食品配料巨頭 Kerry 公司收購了加拿大益生菌發酵食品飲料公司 Bio-K Plus International。
庾慶華認為,國內益生菌研發企業要擴大市場版圖并進一步拓展益生菌在生物醫藥研發方面的應用前景,首先需加強中國益生菌的本土化研究。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區域人群都有各自的益生菌菌株,若能從中篩選鑒定出更適合中國人體質、對中國人健康有幫助的菌株,不但能打破西方的壟斷,還能創造更廣闊的企業發展空間。
通過多年實地考察收集,迪輔樂已擁有近萬株本土原生益生菌菌株,通過構筑大規模的中國人群原生益生菌實體菌株庫與微生物免疫代謝實驗室,專注研究中國本土共生微生物的免疫和代謝功能。
記者注意到,通過不斷研究,中國益生菌研發企業已開始逐步打破西方壟斷。比如錦旗生物申報的MP108鼠李糖乳桿菌近期獲得國家衛生健康委批準,可以用于新食品原料與嬰幼兒食品,打破嬰幼兒菌株被歐美壟斷的格局。
這進一步令越來越多創投機構看到國內益生菌研發企業“后來居上”的強大潛力。
資本的新抉擇:搶占市場還是技術沉淀?
記者從前述MIHC2023學術會議了解到,創投資本在積極參與益生菌賽道投資時,還面臨一大考驗:是讓企業抓住行業高速發展風口迅速做大市場份額,還是讓企業持續專注研發“厚積薄發”。
目前,有些國內益生菌企業為了迅速做大市場規模,直接從海外引入研發相對成熟的益生菌菌株,以此開發新產品迅速搶占市場。但這令企業暫時贏得了市場,卻減弱了益生菌研發能力。
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張和平直言,為了推動國內益生菌行業健康發展,科技界、產業界與資本界都需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發力。目前,國內益生菌研發企業只有堅定科研投入,共建類似MIHC2023學術會議等全球微生態研究成果分享平臺,加大技術創新,才能助力產業創新升級。
庾慶華分析表示,歐美益生菌研發企業之所以擁有較大的市場份額,離不開他們持續專注的科研。比如近期海外科研機構通過大量科學論證研究,找到能起到減肥效果的益生菌。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UCSD)微生物組創新中心創始主任Rob Knight在MIHC2023學術會議期間指出,人體微生態失調會導致肥胖等慢性病,但通過“食品組學”等新技術全面分析飲食組分和多種疾病的潛在關聯,進一步增強微生態智能檢測與微生態大數據分析,將有助于挖掘出改善肥胖癥狀的益生菌。
“事實上,要找到能對某些疾病診療產生不錯效果的益生菌菌株,絕非易事。”他指出,不同于細胞療法與臨床測試,益生菌功能鑒定與篩選還需結合最新的合成生物學等技術,才能更有效地針對不同階段病癥開展針對性的靶向性研發,令益生菌發揮更好的療效。
隨著越來越多科研證明益生菌對更多疾病診療能起到推動作用,未來具備自主微生物基因分析能力與菌株分離、培養、鑒定、篩選能力的企業才有望脫穎而出。這背后是益生菌的服務對象正在不斷擴容。
庾慶華介紹說,除了嬰幼兒,隨著社會老齡化,越來越多老年人也需要益生菌改善自身腸道代謝能力與增強某些老年疾病療效。但要成功鑒定篩選能改善老年人健康與疾病療效的益生菌,離不開企業的“深厚內功”,即對益生菌開展大量研究。
多位與會創投機構投資總監向記者透露,目前他們已著手尋找面向老年人群體健康問題的益生菌研發企業,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巨大藍海市場。
戈壁大灣區管理合伙人唐啟波指出,過去數年,全球日益關注腸道微生物在預防疾病方面的作用。隨著相關科研的進步,資本對腸道健康等新興領域有著濃厚投資興趣。若益生菌研發企業能按用戶身體狀況研制個性化的益生菌健康管理方案,勢必將在這個賽道開創新潮流。
(編輯:林坤)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