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太和街道推進“非遺”從“進”到“住” 賦能公共文化服務發展
【資料圖】
近年來,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區太和街道在探索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對照群眾文化需求,積極挖掘轄區資源,以“黨建”引領非遺資源在基層整合,用“文化”帶動社會力量在基層匯聚,定期多形式開展非遺文化活動,使非遺有機融入居民生活空間,推動非遺活動從“進”到“在”,最終轉化為非遺“住”太和的良好局面。
街道非遺活動現場供圖
在長期開展非遺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太和街道對本土非遺資源以及轄區單位進行了摸底調查,最終敲定建成1個非遺分中心,設立2個非遺制度,引進掛牌8家非遺工作室,打造8所非遺傳習基地,聯絡7處非遺活動基地,建設形成“12887”非遺活動陣地和“12887”非遺工作機制,并緊密聯結轄區公共單位,通過非遺工作室在轄區機關、學校、企業、樓宇、院壩組成的“12887”非遺活動陣地內輪值開展非遺活動,實現非遺“五進”,讓非遺活動陣地月月有活動,實現非遺文化服務常態化、長效化。
太和街道設立機制,通過非遺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安排,不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立足實際,研究確定非遺工作計劃及非遺輪值活動的相關事項。根據非遺工作室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定期開展測評,結合群眾反饋進行全面客觀的評比,公布并張貼考評結果,以此促進非遺工作室持續提升文化服務能力與水平。
街道先后引進烏銅走銀丁大為工作室、現代民間繪畫王剛工作室、絞胎炻器白忠貴工作室等,為轄區居民提供高質量非遺文化活動。同時緊密聯系其他非遺項目傳承人,積極參與主題月非遺文化活動,進行志愿服務;引導帶動轄區居民從活動參與者轉變為非遺愛好者,進而成為非遺活動志愿者,實現了文化活動和志愿服務的良性互動。
非遺活動志愿者參與非遺活動供圖
今年,太和街道積極探索引導社會組織、優質單位、居民群眾、非遺傳承人共同參與轄區文化建設,實現非遺展陳“數智化”,并外擺非遺產品,設立非遺產品展陳售賣點,利用陣地推動非遺生產性保護,促進轄區非遺資源轉化為收益。
據悉,截至目前,太和街道已陸續開展免費惠民的非遺主題活動106場,吸引參與活動群眾過萬,同時,太和街道聯合非遺傳承人成功打造“太和·瓦貓”這一非遺文創產品,助推太和非遺生產性保護邁上了新的臺階。
云南網記者楊苑通訊員黃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