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花|對農村生活的一些建議 每日報道
【資料圖】
看了“夜光杯”上石路先生的《讓農村老人少卡殼》一文,內心五味雜陳。
張龍 攝
據我了解,當下的上海郊區,本地戶籍的常住農民以老人為主,有勞動能力的除了在二三分自留地上種些蔬菜、玉米之類自用,業余生活比較單調貧乏。有些村民組健身設施等不夠完備,有些村的“村規民約”有待細化。
我今年80歲,只是學校退休職員,退休后曾擔任過義務生產隊長,在村里做過青少年工作委員會會員,還參與過村志編纂工作,多年來在農村所見所聞,覺得農村文化和文明建設還需加強。
我建議,各村每年評選出“孝老愛親”“互助鄰里”“見義勇為”等先進人物,讓我們農村老人不僅從電影上看到全國性各類優秀人物,也有自己本村看得見摸得著的榜樣人物;村里可以搞一個永久保存的榮譽室把每年的村級先進人物的事跡上墻、入冊,從而以文化人,代代相傳;成立各類義工組織,農村每個黨員也應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義工,每年起碼舉辦一次捐款捐物的慈善活動,增強社會的凝聚力;最后,村級組織每年定期確保召開一兩次全村民大會,也是有必要的!
讓基層社會風氣“神清氣爽”,我們農村老人也應活到老學到老,跟上發展腳步,不能被社會淘汰呀!(陸錦淵)
關鍵詞: